2021-08-31 | 来源:新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奋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新时代,提出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诞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新发展理念、五大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越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许多重大原理性创新。这一思想,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升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不断彰显作为人类文明最高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日趋完备,标志着人类制度文明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标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新高度。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坚持创新发展,能够切实解决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协调发展,能够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避免“木桶”效应。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又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要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能够切实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类文明史表明,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坚持开放发展,能够切实解决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问题。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两大战略性问题,处理好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关系,处理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系,处理好利用外资和安全审查的关系,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扩大开放。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坚持共享发展,能够切实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同时,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共享发展,要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为创造人类发展新形态作出重大贡献。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任务,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并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是在这一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层出不穷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坚持和发展,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建设、发展物质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雄厚物质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我国已经进入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发展阶段,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
坚持不懈推动政治建设、发展政治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政治保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精神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坚持不懈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社会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强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对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起着重要作用。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不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永续发展新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当具有的大格局、大境界、大抱负。
为人民谋幸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为民族谋复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立足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为世界谋大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担当。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的世界之问,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期盼是,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中国建议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提出了包容多样的文明观,主张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五、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尽管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和发展始终是时代主题,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和国强必霸逻辑带来了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联合各方共同打造全球公共产品树立了榜样。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是开放包容进程,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大道。要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把“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把“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中国坚定不移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推动建设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