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改革动能和制度保障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24-10-16  点击:369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就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具体安排,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化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也是总体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必然要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是为了保障党的文化领导权,协调政府和社会,文化组织和机构之间的权益分配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它会受到经济社会基础、技术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保持开放性,及时顺应时代变化而调整,不断释放发展的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面对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担负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必然要求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的改革动能。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强国建设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客观存在,快速的现代化需要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来调适人民的精神生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发挥社会整合的效应;另一方面,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供需失衡等问题仍然存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传播形式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方式,重塑了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给我们加强文化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新闻舆论工作带来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打破工业化初期构建的国际传播秩序、争取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可能。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化遭遇逆流,一方面要思考如何以新的文明观抢占道义的制高点,破解西方中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构建全球文明倡议的践行机制;另一方面面对大国博弈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的竞争,应回答如何提炼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归根结底只能通过改革创新,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焕发文化发展的动能。

突出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强调信息技术发展对改革的驱动力

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既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也要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多元的文化需求,既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又要超前布局加强引导。改什么、怎么改,考验着党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定力,需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指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坚持”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根本指引。

改革具有动态性和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包括文化领域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方面进行任务部署,圆满完成了改革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三个制度两个机制,新时代新征程的改革紧紧围绕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更加强调顶层设计和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文化改革的总目标更加简洁明晰,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顺应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强调以制度建设来支撑改革发展,适应信息技术革命新趋势。

具体而言,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原则上,其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改革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到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其二是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改革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来源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要将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夯实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其三是激活文化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以人为主体的承载和创新创造。此次改革特别强调信息技术变革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驱动牵引,为了适应新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专业文化人才培育成长的环境,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全面彻底的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同时也要畅通普通群众参与文化创造活动的渠道和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

坚持系统集成和问题导向的统一,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既坚持系统集成,又强调重点突破和问题意识。意识形态决定文化方向和发展道路。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才能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理论创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如何用中国道理阐释清楚中国实践,把中国道理提升为中国理论,从而更好掌握理论话语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加强调集成性的理论“创新工程”和自主知识体系。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生产传播的重要载体形式。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已推进十余年,各级主流媒体在内容采编、技术应用、组织架构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存在融合不力、效能不高等弊病,改革进入深水区,要求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通过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着力解决基层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不匹配,公共文化设施闲置等问题,强调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着力解决文艺创作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着力顺应新技术带来的融合发展趋势,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文化体制机制变革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列,足见其重要性。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网络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涉及多种形态,管理权限却归属多个部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给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因而强调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

世界文明走到了十字路口,面对大国博弈,需要我们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民、企业、高校等个体和机构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载体形式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更加真实、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因而要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