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视察山东时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24年5月,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出重要部署。山东省济宁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在践行文化“两创”、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上走在前列。
一、践行文化“两创”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只有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和弘扬。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守正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而是守住本和源、根和魂,恪守正道、固本强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因此,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品格,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创新创造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征程上,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按照时代发展要求,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进一步在内容表达、形式载体、体制机制上勇于探索,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一是坚持正确方向,使文化“两创”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济宁市加强对历史文化古籍的研究阐释,深入探究《论语》《孟子》等典籍的思想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弘扬其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二是拓展传统文化载体,丰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借助技术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实起来、动起来、亮起来、用起来。市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手段,依托实体展馆、文物资源,基于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构建了多点、多形式的多媒体参观环境,为观众提供交互性、参与性、沉浸式的全新体验。三是积极开拓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瞄准新发展需求,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坚持“八融八进”,以红色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为依托,形成覆盖品牌、产品、传媒等全领域的特色文化IP,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创竞争力。高标准打造“山东手造·济宁好礼”展示中心、泗水龙湾湖手造街区及线上展厅,连续举办八届“创意济宁”文化产品设计大赛,接续推动“研学旅行”等新旅游业态创新发展。
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走向世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底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浸润人心的重要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出来,把经典的价值观念、深邃伦理道德和自强民族精神与人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融通起来。注重传统与时代结合、传承与发展并举,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阐发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内涵、新价值、新功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着力夯基垒台,推进标志性重大项目。济宁市加快推进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加大对“三孔”古建筑群系统性修缮保护,创建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打造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鲁源小镇等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一体规划建设尼山文化片区,努力打响“千年鲁源、万世昌平”文化地标。坚持项目引领,中国教师博物馆成为全国首个以教师文化为主题、师德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专题博物馆。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机遇,编制大运河(济宁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加大微山岛和南阳古镇保护性开发,微山湖旅游景区创成国家5A级景区。
聚力培根铸魂,深入挖掘和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实施鲁国故城、三孔彩画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二十四节气”等非遗系列展示体验活动。成立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开展政德教育,打造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干部政德教育培训基地,与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相辅相成,形成较为完整的干部教育培训链条,拓展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优化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更好地以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办好高端节会,积极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举办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学大会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承办“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等重大文化活动。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聚焦“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等主题开展交流对话,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汇聚高质量国际资源,面向世界开门办论坛,提升儒学国际传播的覆盖面和效果,放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效应,全方位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
三、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文化的战略支点作用不仅体现为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而且体现为“文化+”的赋能效应。
文化赋能经济发展。济宁市深挖文化“富矿”,依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增长极,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复兴之路文化科技等21个文旅项目。扛牢文化大市责任担当,创新实施文旅突破战略,把100家A级景区连点成线、串珠成链,打造明故城、尼山夜游、蓼河夜游等十大新场景,精心设计运河访古等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文化资源厚重优势,立足深厚文脉传承,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文化赋能社会治理。济宁市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理念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构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体系,打造社会治理品牌,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深入基层一线,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计划。落实儒学民间普及推广人才支持计划,全市建成达标“儒学讲堂”3740处,服务群众280余万人次。
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济宁市重视历史文脉保护与传承,搞好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重点打造“两轴、一街、两区、两镇”,激活文化基因,实现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按照“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的要求,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社会治理等“八个融入”,营造“人人彬彬有礼、户户和和美美、处处干干净净”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