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24-06-28  点击:760 
分享:

意识形态作为政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目标导向和社会价值追求,直接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政治方向问题。意识形态的自觉是政治坚定的前提,意识形态的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意识形态问题,构建起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开创新实践、总结新经验、概括新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正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意识形态理论开始的,并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

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1859年,马克思在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时曾回顾了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他说,当1845年初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观念,指出其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做法的错误;在系统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了意识形态问题,特别是集中阐述了意识形态的本质。

“意识形态”来自希腊语,原意是“观念的学说”。日本学者栉田在翻译《德意志意识形态》时使用了汉语的这个词语;后来,郭沫若把这部著作第一章翻译成中文时继续使用这个词语;现在“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一个被多学科广泛使用的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意识的根源性的角度来定义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的存在即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反映和升华物。他们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这一观点批判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把绝对精神作为世界本原的唯心主义观点,开始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研究意识和意识形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这就决定它必然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而,意识形态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由于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物质关系的反映和表现,所以,它为统治阶级物质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服务,是维持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不仅要推翻旧的经济制度,同传统的所有制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推翻旧的思想意识,同传统的思想意识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推翻旧的思想意识的途径不是精神的批判,而是物质的革命。他们指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怪影’‘幽灵’‘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推翻一切旧的思想意识的目的是构建无产阶级新的思想意识;而无产阶级新的思想意识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能根据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并吸取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切优秀的思想意识成果而创造出来。

然而,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其唯物史观被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和一些并不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人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等。所以,恩格斯晚年在与各种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又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意识形态问题,构建起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我们可以从社会意识结构学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一般来说,个体意识是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是由个人社会经历、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等因素所决定的精神诉求和意愿表达。群体意识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按照某种特定方式而结成的群体的意识,是由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精神诉求和意愿表达。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比较大的群体意识有阶级意识、阶层意识、民族意识、集体意识等。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在整个社会意识中占统治地位,对社会意识有决定性的影响。

从社会意识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具体的、直接的反映,是一种自发形成、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风俗、习惯等方面。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形式,是人们从社会生活中概括出来的、经过思维加工的、有特定表现方式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社会意识。

从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群体系统地、自觉地、理性地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不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不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其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为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服务,包括自然科学、逻辑学、管理学、语言学等。

毫无疑问,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其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经济基础,被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意识形态相对于经济基础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各种意识形态一经形成就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首先,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都同以往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历史时期的思想家在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时都要利用前人所创造的思想资料和思想成果,并根据当时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创新。其次,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完全平衡。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不一定产生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再次,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承认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才能进一步说明意识形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意识形态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提供必要的思想条件和精神保证。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为自己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或舆论支持,并同对立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其次,意识形态具有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和调控功能。所谓导向功能是说,一定的意识形态作为一定的社会或国家所要实现的政治目标和社会价值追求,可以有效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伟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价值去努力奋斗。所谓教育功能是说,意识形态能够通过说服人、教育人和影响人,并把某个社会政治集团或阶级的行动纲领、理想目标普遍化为全社会发展的目标,从而影响人们的理想信念、是非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所谓调控功能是说,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社会舆论或评价体系来调整或控制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调整社会关系,以此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最后,意识形态通过设立一种政治目标或社会价值目标,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进而使社会成员认同社会的政治目标和价值目标。

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

学习意识形态理论最重要的就是克服轻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观念,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

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能动反作用。其一,从国家政权的维度来看,意识形态以舆论声援和理论引导的方式支持其所反映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以舆论反对和理论批判的方式否定其敌对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并与其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其二,从社会发展的维度来看,意识形态通过引导和教育、组织和动员、批判和否定等方式,获得社会上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从而保证社会良性有序发展。其三,从政党执政的维度来看,意识形态能够为团结本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价值驱动力和行为规范力。丧失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

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理想、信念、信仰是人们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前景和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追求,是塑造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面向未来、努力实现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这里既包括以价值理想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体系,也包括以信念和信仰为精神动力的自觉的价值追求过程。理想、信念、信仰又有区别。理想是建立在信念和信仰基础之上并自觉为之奋斗的崇高价值目标体系。人们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就是把信念信仰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信念信仰的过程。信念是人们在对真理确信与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某种超越现实、超越自我、面向未来的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观念,其最大特点是“信”,表现为人们思想上和意志上的坚定性。信仰是建立在信念基础之上并自觉追求终极价值的最高信念,其特点是具有情感的皈依、虔诚的信奉,形成完整的精神导向和人生的精神追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意志,调动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发挥全体中华儿女的才智。

要高度警惕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重大风险。有的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夫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这些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成极大的威胁。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将其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执政风险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