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在守正创新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24-04-03  点击:825 
分享:

习近平主席强调,“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观点,是新时代新征程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守正创新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智慧,是固本培元与革故鼎新的结合。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守正与创新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坚持守正创新,我们就能在文化工作中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真正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守正就是坚持真理、恪守正道。《道德经》倡导“以正治国”,所谓“正”就是正道。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守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对于文化工作,习主席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规律与本质。对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周易》言“日新之谓盛德”,《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马克思从变革世界、变革社会的角度解读哲学、思考创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创新的要义在于解放思想,即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从而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新要求我们必须以满腔热忱对待新事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对于文化工作,习主席指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我们要深刻领悟学习习主席关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新征程上,时刻保持创新的锐气,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

习主席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坚守魂脉和根脉,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原则,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魂者,器物之统摄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才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永不“偏移”、永不“迷航”。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守魂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立破并举、激浊扬清,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有效巩固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习主席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这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使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只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才能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大地提供文化沃土。习主席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特就特在根脉之上。丢了根脉就丢了中国特色,丢了文化发展的沃土,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根脉,永远不能抛弃,永远不能背叛。

如何守护好根脉?习主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从而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提升其感召力。

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两个结合”是我们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结合是魂脉与根脉的结合,自结合之日起就焕发出强烈的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创造力。基于此,习主席指出,“‘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这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实践中,必须紧扣时代使命任务,围绕“第二个结合”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以彼此契合成就中华文化新发展。“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推进文化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寻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另一方面要让基于契合之上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富有生命力。比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高度契合,基于这一契合点,我们党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这提示我们,在寻求契合点上,要强化魂脉与根脉理论研究上的对比与阐释,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美同心圆;在激活生命力上,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大势,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只有深耕文化沃土,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创造最具活力的文化。

以道路自信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底蕴、更有底气。今天,我们沿着这条康庄大道,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既要回答“中国之问”,也要回答“世界之问”。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重大课题,我们要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对理想社会的构建与中华文明“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有机结合,倡导文明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中绘就人类文明新画卷。

以主动作为探索面向未来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我们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在推进文化建设主动作为上就更有方向、更有目标。面向未来,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通过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科学性、民族性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效应对国际文化传播中的“逆差”“反差”“落差”;要积极引导新时代网络文化发展,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塑造主流舆论格局,在纯正网络生态中打造网上文化“百花园”,使“网络原住民”成长为“文化新青年”;要聚力推进新时代数字文化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让“典籍里的中国”活起来、火起来,以数字赋能守护中华文脉。

(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