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20-08-26  点击:7330 
分享:
2020-08-25来源:红旗文稿作者:周文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接力之年。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历史方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多次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向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巩固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筑牢根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就要向人民交出满意答卷,向历史作出可供检验的伟大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准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包含着“全面”的要求,第一个“全面”是第二个“全面”的准备和基础,第二个“全面”是第一个“全面”的继续和拓展。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必须深刻领会和彻底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要求。首先,发展领域要全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次,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让14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只有这样,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最后,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不仅要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基的过程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居于引领位置。“四个全面”是一个大系统,每一个“全面”是一个小系统,每个系统又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这一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必须把握的重点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以新发展理念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以区域发展战略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是我们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首次提升为统领性的区域发展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战略之一。区域协调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一方面,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我国西部、中部、东北、东部这“四大板块”以及各个经济带之间的振兴与发展作为着力点,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累雄厚的基础。

以脱贫攻坚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存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困难。2012年底,我国还有近1亿贫困人口、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而又斩钉截铁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脱贫攻坚战由此打响。到2019年底,全国创造了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奇迹,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国家正在挂牌督战,确保到2020年底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样的成绩单,让人震撼更让人动容。一路走来,我们党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形成了精准扶贫的科学方略,构建了高效运行的治理贫困的体制机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累了重要经验

一切伟大的事业,总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不断推向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打下了坚实基础,又积累了重要经验。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焕发出勃勃生机,关键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进程即将开启,关键所在,仍然是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宝贵经验之一,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面临更多考验,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抗疫全过程,人民群众的生命和生活始终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为民情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是重要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全面”,困难也在“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预期的要好,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这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是硬任务。”科学梳理短板,坚持问题导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打通“最后一公里”,就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仍然需要运用这种方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群众生活水平差距客观存在,历史形成的一些短板弱项需要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接力奋斗。

坚持防范风险是基本底线。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政治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使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的困难加大、风险加大,更加需要我们坚持底线思维,“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之时,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斗目标的开启之日。我们要认真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验,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执行工作,奋力拼搏,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仗。

(作者: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