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前进道路上的方向引领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23-03-13  点击:137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科学谋划和战略部署,并强调在前进道路上必须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重大原则之一加以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重大原则的强调,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方向引领,明确宣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探索并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道路正确与否,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并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它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深陷苦难,中国人民饱受屈辱。为了救亡图存,无数革命先贤和仁人志士掀起一场又一场革命和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探寻出一条新的道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使当时的一批先进分子看到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希望。于是,“走俄国人的道路”成为历史选择。然而,这条路并不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在艰苦卓绝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夺取革命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以苏联为戒,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经验和认识不足,也出现了重大失误、遭受了重大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性决策,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使之不断发展完善,引领和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崭新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辽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一方面是这条道路牢牢地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充分把握和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道路;另一方面是这条道路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它根据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进行创新性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幸福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住风险考验、顺利实现目标的“定海神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完整准确把握、全面深入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这个强国之路,始终做到不偏离、不动摇。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新征程上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准确把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髓和要义,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保持开放心态,虚心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又坚持自信自立,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以贯之地走下去。

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既然看准了、认定了这条道路,就必须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我们要始终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矢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发展,当然应该积极地利用外部资源、借鉴他国经验。但是,如果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希望仅仅寄托在利用外部资源或照搬他国经验上,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的。国家的发展之路最终要靠自己走出来,民族的命运也需要自己来掌握。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只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能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坚实基础,从而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和发展自主权。

三、坚持自信自强,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成果和结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自信自强,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定道路自信,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别的什么道路的现代化,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只有走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资源少的发展中国家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实践经验,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坚定理论自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上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程中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走得好、走得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极具历史纵深的宽广视域和战略眼光,立足于让中华民族不断强起来的时代要求进行富于挑战性的理论创新,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引领和指导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创新时代、迈入新征程。前进道路上,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科学指导。

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是定国安邦之根本、经国序民之基石。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准确把握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与时代要求,坚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实现整体性优化、系统化升级,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幸福、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前进道路上,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保障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行稳致远。

坚定文化自信,不断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国家之灵魂、民族之血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领导人民传承弘扬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生成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建设发展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有机统一起来,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呈现出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蓬勃发展态势,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前进道路上,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民族共同思想基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扬帆远航注入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