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组织人事报》署名文章:
原文链接:
http://www.zuzhirenshi.com/dianzibao/2021-05-10/6/95145dd0-1c9a-4d00-a2c9-e5ef0033e083.htm
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0日作者:王瑰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促就业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重点人群,当前既存在总量持续增长、就业压力增加的问题,又存在结构不优、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矛盾。从需求侧看,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人工智能的兴起、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更多需要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强、拥有跨专业创新意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同时,很多用人单位还急需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供给侧看,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加之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多等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招生是基础、培养是核心、就业是检验,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力度和实效,坚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统筹对人才培养和就业进行调整优化,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以需求为导向,系统谋划招生专业类型和规模,科学调整招生计划,提升高校毕业生社会适配度。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构建区域融合发展共同体。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来定位发展战略,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构建区域融合发展共同体,增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需要之间的契合度,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高校应主动与区域内企业深度融合,培育区域支柱产业所需的特色专业。应融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布局,设置新的学科专业,在优化自身学科专业结构的同时,助推区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教双赢。及时更新优化专业结构和相应的课程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特别是要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建立完善的专业设置调整干预机制。建立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动态的共享平台,加强高校专业设置预警监督机制。
以应用能力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育人的精准度和多样性,提升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契合度。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关键在培养好。一方面,在培养目标定位上要加强育人方向的精准度。除少数研究型大学外,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切实扭转一味跟风学术型大学的办学模式,破除传统的学科课程学术化、理论化的倾向,以需求为导向,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校、行业企业协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等,形成具有高度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在培养课程模式上加强育人内容的多样性。加强产教深度融合,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形成订单式培养机制,使高校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需求无缝对接。聘任用人单位的专业人士为导师,指导学生的课程实践和设计,将用人单位的项目作为学生的课程项目来完成,以提升学生的应用型专业技能。与相关学科联办双学位,培养具有多种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与用人单位深度融合,采取基于项目式、情境式、探究式、互动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加大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力度,提升实用专业技能。
以转变就业观为导向,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化解基层人才短缺的矛盾。与用人单位合作,加强职业规划和劳动教育。聘请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作为合作导师,帮助高校毕业生熟悉就业环境和就业前景,引导他们树立服务基层的勤劳奋斗价值观。大力宣传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国家战略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导向,宣传本地成功高校毕业生的榜样典型。与地方政府合作,创造优惠条件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建议对留乡返乡高校毕业生给予适当奖励,提高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基层岗位的薪酬待遇,从法律、财政和税收上鼓励大学生留乡返乡就业创业,基于产教深度融合建立就业补助机制,完善各地公共交通、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高校毕业生留乡返乡就业创业沟通服务渠道。健全高校与政府、企业的协同机制,共同打造公共就业智慧服务平台。当前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两个主要渠道为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求职,急需拓宽求职渠道。建议高校与政府合作打造公共就业智慧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线上线下的招聘求职、笔试面试以及特定岗位职业技能岗前培训等相关服务,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线上求职的服务效率。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