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赵红深) 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其语言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素养,使其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实现全面发展,2025年10月,我校195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分三批次赴桂林阳朔开展了为期6天的英语实践周活动,把英语学习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延伸至社会。


夜访西街,跨文化英语实践的深度体验
在阳朔欧美达英文书院Jason,Andrew,Kayleigh等外教的带颁下,同学们化身文化交流使者,探访西街,以“感受地球村英语文化”为主题,积极与外国友人展开交流互动,用语言搭建起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同学们通过细致观察西街的英语文化元素,深度挖掘街头英文标识、商户双语交流等鲜活案例,并结合精心设计的社会实践问卷调查,全方位记录西街英语文化的独特魅力。将课堂上积累的语法知识、交际技巧灵活运用于实际对话,从问路点餐到探讨文化差异,每一次开口都是对语言能力的淬炼。“学用结合”的创新模式,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沉浸式语言实践平台,更让英语学习从书本走向生活,切实提升了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素养。


“玩”转课堂,全方位文化碰撞的思想交锋
同学们初到阳朔时,陌生的环境和多元文化曾带来不小压力。在学校带教老师与阳朔外教的悉心指导下,大家迅速调整状态,从适应挑战到自信交流,特别是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知识竞赛活动中,同学们分组讨论、踊跃发言,大家既与外籍教师围绕环境、节日、礼仪等文化议题展开全方位探讨,又结合历史、社会背景深入剖析文化差异根源,还就生活中的物价差异、特色饮食,甚至楼下的流浪猫等趣事进行交流启示,现场气氛热烈,碰撞出思维火花。“玩”转课堂不仅拓宽了同学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认知边界,更通过交流互动,培养了团队协作与思辨能力,让文化知识在思想交锋中焕发新生。



遇龙河畔,生态圈徒步山水的实景对话
同学们在欧美航Ash、Imma外教团队的带领下,漫步于遇龙河生态公园、月亮山、蝴蝶泉等秀丽景点间,在山水画卷中开启沉浸式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流,精彩上演“行走的英语课堂”。徒步途中,外籍教师化身 “移动导游”,用纯正英语生动讲解沿途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从遇龙河的生态奥秘到月亮山的地质奇观,从蝴蝶泉的民间传说到当地特色风土人情,同学们一边欣赏美景,一边用英语热烈讨论。在自然情境的浸润下,大家打破语言壁垒,积极提问、分享感受,将课堂中的语法知识转化为实景对话。这场别开生面的徒步活动,不仅是一次亲近自然的放松之旅,更是一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友谊盛会,让学生在山水间收获知识与成长。



烧烤晚会,沉浸式心火共鸣的味觉盛宴
外教给同学们的任务是去西街邀请一些外国人参加大家的Party。夜幕降临,“感恩相遇,深情告别”主题烧烤晚会在欢声笑语中拉开帷幕。随着袅袅的柴烟升起,同学们将食材清洗干净、将食材串成串、调配酱料汁……烧烤现场热火朝天,同学们也感受到了一饭一汤来之不易,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更懂得感恩父母。在火光映照下,中外友人举杯共庆,在美食与歌声中互道珍重。这场实践不仅让同学们实现了英语“学以致用”,更在跨文化交流中收获自信,为此次阳朔之行画上圆满句号。




行走课堂,压力下学用结合的能力跃升
英语实践活动,是行走的课堂,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玩与参观,而是一次开阔眼界、品味人文的成长之旅。从前,书本是同学们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同学们的书本,让英语实践活动真正成为“移动的学校"和“行走的课堂”。同学们践行“走出去,把外国人请进来”的理念,积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交流;通过问路、合作游戏等项目任务,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应用。从阳朔街头的热情邀约,到团队协作中的流利表达,每个环节都成为提升英语能力的鲜活课堂。阳朔之行,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国际英文教育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促进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未来,我校将继续依托阳朔实习基地,拓展国际英文教育合作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深入的实践平台,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卓越跨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校外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一审:刘彪 二审:李水华 三审:彭文武)
2025年10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