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制度文件

规划方案

10 公共基础课部大学体育课程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  :  2022-11-18点击量  :  [19544]

公共基础课部大学体育课程建设规划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大学体育课程建设规划从几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转变体育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课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硬件建设为支撑,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落脚点,深化内涵建设,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改善教学环境,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二、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课程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在身心健康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方法,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具有一定体育文化素养和较高的运动欣赏水平。

2.运动技能目标:能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努力运用某一运动项目参与运动竞赛,发展自己的运动才华。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和合作精神,在教育学生努力向上进取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三、大学课程建设的主要原则

1.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

2.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要求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3.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和自练。

4.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四、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方法

    1.确立特色,发挥优势,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1)以学生为本,编写教学大纲和计划。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依据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体育发展规律,科学制定编写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考试评分标准,在注重娱乐体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进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2)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加大特色项目建设。根据体育教学部现有的资源,重点发展篮球、排球、健美操等优势项目,创立质量品牌,提高竞争能力。通过五年建设, 形成既能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又能赋予学生运动技能,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培养学生自学自练习惯,有益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需要。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增加教学内容,优化选项体系。

  (2)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3)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规范教研活动,重视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软实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研究氛围。

    4.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注重教学督导作用

1)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分配、考核、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办法和科学的考核体系,使教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强化考核结果的使用,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聘用、培养、评优、晋职等挂钩,激发体育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进一步完善教研室和教学督导组管理责任制,定期研讨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完善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制度,实施青年教师督导制度,积极组织申报各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鼓励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严格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5.促进群体活动,保障学生体质测评协调发展

1)群体活动是学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促进和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手段。切实组织好群体活动的开展,全面施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贯彻教育部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文件精神,制定贯彻实施方法,成立较为先进完善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实行测试项目、评价标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自动化,使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稳定在80%以上。

2)规范和完善体育代表队的训练和管理工作。为了更好的提高我校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扩大学校的知名度。除抓好全校性重大比赛外,着重抓好我校传统优势项目排球队的组队、训练、管理和参赛工作,使之训练常态化、规范化,在省级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上更上一层楼,为我校争光添彩。

    6.完善课程评价,促进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质量规格,建立和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既是对培养目标质量规格的根本保证,也是对教学过程质量监测的重要手段。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价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