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博异记》记载: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
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可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所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欢醉竟日。
大意: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风日盛,不分朝野,无论官民,都喜欢吟诗唱曲。唐诗最初是按曲谱填词,供人吟诵和歌唱的。
某日,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不约而同地到长安街上游览,傍午时,又陆续来到一家卖酒的旗亭内,三人邂逅相逢,十分高兴,欲买酒一醉。掌柜的早闻人名,急忙热情招待。此时恰逢一官员携十几名梨园伶官来此举行宴会,姑娘们唱歌助兴。
王昌龄说:"咱们兄弟三人在当今诗坛上都有些名气,平时难分高下,今天咱们来赌一赌,这些姑娘们唱的谁的诗多,谁就是老大,最少的付酒钱,不知两位意下如何?"高适、王之涣表示赞同。
这时,音乐声起,第一个姑娘唱起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微微一笑,高兴地用筷子在墙上画了一道。
接着第二个姑娘站起来,她唱的是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高兴地拿起筷子,也在墙上画了一道。
第二个姑娘唱完后,第三个姑娘接着唱,她唱的是王昌龄的一首《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得意地又在墙上画了一道,并对王之涣笑道:"老兄一首还没有唱,恐怕今天这老大你当不上了。"
王之涣不慌不忙地指着长得最美的第四个姑娘说:"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甘愿认输作东。"话音未落,第四个姑娘合着音乐唱起来:
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 楼。
这是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
王之涣得意地向二位诗友:"怎么样?"于是在墙上画了一道。
由于第四个姑娘人长得漂亮,歌喉婉转悦耳,听众意犹未尽,又鼓掌欢迎再唱一个,于是第四个姑娘又唱起了王之涣的又一名篇《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刚唱完,旗亭中便响起一片喝彩声,三位诗人也禁不住抚掌大笑,却把唱歌的姑娘笑楞了。掌柜过来一一向姑娘们介绍三位诗人的大名,姑娘们过来高兴地一一见过,说:"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掌柜的则说:"三位大诗人光临敝店,使敝店增辉不少,今天我作东,就请各位畅饮吧!" 这就是诗坛传说"旗亭赌醉"故事,由此可见唐诗兴盛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