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类课程建设规划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高等院校各类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与工具课,它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与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因此,数学类课题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充分发挥数学类课程在我校各类专业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数学类课程建设。三门数学类课程的教学侧重点有所区别,但相辅相成,联系紧密,一起构成了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的整体。现制定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的建设规划。
一、高校数学类课程简介
1、高等数学是工科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它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方法。使学生系统地获得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和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方面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一种数学软件。其主要内容有: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无穷级数等。
2、线性代数的主要内容有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理论,线性方程组理论,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特征值及二次型等。线性代数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的内容能应用于数学的传统领域,应用数学,工程数学及多种学科。通过对线性代数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地掌握基本的代数知识和抽象,严格的代数方法,同时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方法,一些计算方法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从数量侧面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理论,其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和科学技术中。主要包括:随机事件和概率,一维和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处理实际不确定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
根据高等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和校级精品课的标准,2014年数学教研室开始着手制定数学类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其目的是使我校数学类课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再上一个台阶,把数学类课程逐步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水平优良、教学文件完备、教学设备先进的精品课程。
二、我校数学类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等数学是基础课,内容多,难度大,课时较少,目前高等数学上下册一共是128课时。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谭时远低于传统的工科强校,也低于湖南同类型本科院校的176课时。
2、专任教师太少。目前我校开高等数学的行政班级有44个,但全校高等数学任课教师一共6人,其中三人来自高科院,且人员流动性较大。
3、由于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大,难以进行教研活动与教学改革活动。
三、数学类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发展趋势,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特点和新工科背景,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根本,突出课程教学的科学性、础性和实践性,为工科人才培养奠定雄厚的数理基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物理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建教学质量工程,全面提高数学类基础课教学水平。
建设思路与目标及措施
建设思路:
1、通过外引内培,建设一支数量足够、创新意识强、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2、积极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适合学生特点、基础与应用结合、联系工程实践为框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符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数学教学体系。通过集成创新、整体优化,将现代化教育技术有效地用于教学环节,全面实现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3、以学生为本,强调自主博学,实行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统一,促进“三个转变”即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过程,使注重共性教育转变为注重个性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把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数学教学活动, ,因材施教,发掘学生创造潜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训练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建设目标:
1、用2年左右的时间,研究确定基本适应我院各专业数学类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大纲与要求、习题库系统、试题库系统、主教材、辅助教材、学习方法指导等。逐步将优秀教师的讲稿、教案、教学录像片等做成电子资料上网,形成网络资源。整合和重构大学数学课程体系,“基础、提高、应用”三位一体,采取模块化教学,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中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逐步形成系列化、立体化教材群,以适应各专业的多元化需求,完善对不同专业的主教材、实验教材、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习题库等教学资料,突出数学知识在工科类专业中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现代数学知识专题讲座、数学竞赛培训、考研数学辅导等数学课外活动。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相结合,借助于软件平台,使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可以通过数学实验进行模拟和检验。
2、深化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着力提高新形势下数学课程教学质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类比式、问题式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机地结合,积极探索“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整合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开通网上答疑系统,将优秀教师的讲稿、教案、教学录像片等做成电子资料上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3、加强课程群考核方式改革,注重“教、学、评”相结合。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多样化的考核,注重促进学生过程性学习。
4、建立数学模型实验室和局域网,配置40台计算机终端,能够进行一般难度的数学计算、数学模拟,承担“数学建模”等实验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第二课堂的科技竞赛活动场所。
数学类课程建设的任务与措施:
按照我校数学类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标准,结合我院数学类课程建设现状,提出了近阶段数学类课程建设的任务与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最优化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教师素质优良、结构层次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前提,也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工作。通过外引内培,建设一支数量足够、创新意识强、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1、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具有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建立一支对数学类内容领会深入、教育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教风严谨、勇于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学骨干队伍,争取教研室70%以上成为教学骨干。
3、拥有掌握本专业范围内容数学发展动态,具有本专业内科研主攻方向,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学术骨干,带动教研室工作开展。
4、优化教师结构,建立一个梯队状况良好、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稳定、教学效果好、团结协作的教学群体,达到高、中、初级教师人数比例3:2:5。中青年教师全部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
(二)提高群体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过程规范化
提高数学类课题教学质量是数学类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但是备课、讲授、辅导、作业、考核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反映,也是教书育人及学生能力发展的综合体现。
1、制定教学过程规范,包括授课计划规范、理论备课规范、课堂教学规范、作业辅导规范、考试考核规范、教书育人规范,把提高群体教学质量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2、落实备课规范,提高课程授课计划质量。教师备课必须要钻研大纲,研究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授课计划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
3、建立优秀教案档案,促进群体教案水平提高。每学期每位教师提交两份优秀教案(教研室指定一份,个人推荐一份)教研室通过评定,交流后存档,逐步提高整体教案水平。
4、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争取最佳教学效果,课堂讲授必须执行课堂授课规范,做到内容熟练、概念准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例清楚、语言精炼、板书工整且布局合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5、建立听课制度,提高群体授课质量。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参加观摩课、通过观摩,共同促进授课水平提高。
6、严格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教师要做到平时要求严,作业批改严,考试把关严。
(三)丰富教研活动,实现教研活动多样化
教研活动是提高全体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通过广泛开展各种类型教研活动和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1、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群体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教研室在每学期的工作要点中要明确提出两周必须进行一次以上的教研活动,并对活动时间、内容、主持人等做出安排,按计划进行,做到有主题、有准备、有总结、有记录。
2、丰富教研活动,实现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做到有单元教材分析、教法研究、专题讨论;有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总结;有观摩课、评议课、习题课;有专题讲座、教书育人、命题考试分析等,基本做到不死板、不枯燥,有针对性,有成效。
3、积极组织数学建模竞赛小组,做到有活动计划、有内容、有组织、有成效。
4、鼓励教师开设高于数学类教学要求的选修课,及特色讲座。
5、学院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数学类研讨会、年会等。
(四)严格考试命题要求,实现成绩考核科学化
考试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加强考试命题与试题分析的科学性,将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每学期至少要进行一次考试,考试要严格要求,同一教学计划的班级,期末考试要统一命题,统一评分,统一阅卷。
2、建立数学类试题库。
3、严格考试命题要求,制定考试大纲,试题要符合大纲,符合命题基本要求,要有一定深度、广度,重点突出,难度适当,既要反映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查能力水平,不但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还要有题型变化。
4、建立考核成绩分析系统,对考试成绩实现科学的统计分析,指导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
(五)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促进课程建设深入化
教学改革是不断深化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学改革是教学与教学研究深化的表现,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促进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手段。
1、成立教学改革研究小组,研究分析国内外数学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经验。把握教学改革趋势,结合我院特点,制定改革方案,有计划地建立改革试点,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学改革研讨会。
2、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理论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深入化。
综上所述,争取完成下列任务及几个课题的研究和探讨,并发表相应的论文。
(1) 制定分级教学改革方案,并有计划地实施。
(2) 运用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改革传统的数学类内容和体系。
(3) 突出应用,加强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数值计算方法,加强计算机的应用。
(5) 重视习题课的教学,提高习题课的教学质量。
(6) 改革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7) 注重教书育人,树立良好师德师风。
3、通过教学改革专题研究,不断深化课程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
课程建设的保证措施:
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齐心共建,共同努力完成。为了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如期完成课程建设规划中的任务,建立课程建设的检查、评估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1、建立检查机制,在院领导下,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成立课程建设检查小组,负责检查、评定课程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对课程建设进行监督执行和宏观管理。
2、建立数学资料室,配备常用工具书及数学教学参考书。
3、支持数学教师参加学术活动。
在数学类课程建设中,我们应注意实现四个稳定: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使用教材相对稳定;课程安排相对稳定;政策措施相对稳定。四个统一:教育思想统一;基本要求认识统一;习题要求统一;成绩考核统一。以保证群体教学水平稳步提高,逐步把数学课程建设成为业务上过硬,教学效果优良,教学文件完备,教学管理先进的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