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大学引入一名叫“润欣”的人工智能(AI)辅导员,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它总可以热情回复、事无巨细,已经成为学生们的“知心大姐姐”。无独有偶,多所高校纷纷试水,无论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纽扣”老师,还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及佳木斯大学开发的各类“虚拟辅导员”,都在校园中崭露头角。
这些 AI辅导员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切实为辅导员日常工作减负增效。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的问题纷繁复杂、层出不穷,从考试报名时间、评优政策咨询,到食堂菜谱查询、宿舍更换诉求等,AI辅导员凭借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迅速且精准地回应那些重复性、指引性的问题,让辅导员得以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学生成长的深度引导,如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规划、组织深度的谈心谈话、精进育人的主职主业。
另一方面,AI辅导员的出现,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数字化交流习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子,对于线上沟通、智能交互有着天然的熟悉。AI辅导员能够随时随地与学生互动,无论是深夜困扰学生的学业难题,还是假期突发的生活烦恼,只要学生需要,就能获得及时的反馈。而且,它还能为那些羞于向真人辅导员敞开心扉的学生提供倾诉空间,依据预设算法给予情感支持和初步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然而,在享受AI辅导员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其局限性。尽管它能模仿人类交流,但其本质仍是机器人。在面对一些复杂情感问题时,AI辅导员难以像真人辅导员那样敏锐捕捉学生情绪的细微变化,给予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贴心的安慰,用人情味去化解学生的心结。而且,当前AI技术在理解复杂语境、提供深度见解方面存在不足,偶尔还可能给出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答案,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信任度,还可能误导学生的认知方向,让他们在重要抉择时刻陷入迷茫。
再者,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所建立起的“了解—沟通—信任”关系,是育人工作的基石,这是AI辅导员所难以企及的。学生在成长路上遭遇挫折时的迷茫、取得成绩时的喜悦,都需要真人辅导员在身边,用真实的情感共鸣、切实的人生经验去陪伴、引导,这种心与心的连接是任何智能程序都无法复制的。
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进步,AI辅导员的智能化程度逐步提升,或许将拥有更多类人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工作会被完全取代,反而会对辅导员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辅导员要学会与AI协同作战,合理利用AI处理日常杂务,腾出精力深耕育人;另一方面,要强化自身独特的“人情味”优势,给予学生更有温度的关怀,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在情感沟通、价值塑造上狠下功夫。唯其如此,方能在科技赋能之下,让高校育人之路越走越宽。(孔德淇)